“等待是为了更好的相遇”
横跨洪武、永乐、宣德三朝
来自南京博物院的
三件国家一级文物、两件二级文物
于7月23日集结
入场
『犹说宝船来: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展』
一场阔别620年的“重逢”,只因你而来
邀您前来一睹
“郑和下西洋”时期的文物风采→
展览时间:2025.07.08- 10.10
展览地点:中国航海博物馆 “太平洋保险第一临展厅”
跨越三朝·明代瓷珍
明朝建立初期,明太祖朱元璋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休养生息的政策,包括制瓷业在内的手工业生产平稳运行,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,国库充盈,为大规模航海外交活动积蓄力量。洪武年间,景德镇设立御厂,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种、器物类型等方面得到极大丰富。
展开剩余72%烈火焠红的洪武奇珍
景德镇窑釉里红寿石花卉纹大瓷盘
明洪武(1368-1398年)
南京博物院藏
“釉里红”是元代创烧的釉下彩瓷器品类,以铜元素为呈色剂,利用高温还原烧成红色纹饰,呈色难度高。明初尚红之风盛行,釉里红进入鼎盛期。本件大盘里部饰纹三重,中心以寿石及牡丹、山茶、菊花、茗茶各一枝构成主题纹样,意为长命富贵;中饰牡丹、山茶、菊花、茗茶花卉纹样;盘边饰卷草纹。
郑和七下西洋,始终秉持和平友好的外交态度。每次出使西洋,郑和船队都携带大量中国物产。永宣时期,大量景德镇窑青花瓷随船队流向海外,或被作为礼物赠予西洋各国,或被用于物产交换和贸易,融入当地生活。
官窑工笔的宣德气象
景德镇窑白地青花瓷大碗
明宣德(1426-1433年)
南京博物院藏
"大明宣德年制"是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的标准年号款识,开创了明代青花楷书年款规范,落款位置突破传统认知,涵盖器底、器心、颈部等12处特殊位置。本件大碗为景德镇御窑烧造,上腹部正面书有“大明宣德年制”横款,外壁中部绘有缠枝牡丹花,枝叶并茂,疏放有致,圈足纹饰双蓝线圈二道,圈内画梅花。
从永乐到宣德,历时二十八年,宝船过处,物产得以互通,贸易随之繁盛。西洋香料、动物、黄金珠宝与青花钴料被带回国内,丰富了明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。船队采购回国的进口“苏麻离青”钴料,为永宣时期所产瓷器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纹样和色彩,有力推动中国青花瓷迈入“黄金时代”。
异域添彩的永乐重器
青花云龙纹扁壶
明永乐(1403-1424年)
南京博物院藏
郑和下西洋,从海外带回了青花钴料“苏麻离青”。这种低锰高铁类钴料,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。本件扁壶为永乐时期官窑烧造,整体采用苏麻离青料绘制,颈部绘有缠枝卷草纹,壶身对称绘有两龙,辅以云纹,寓意龙腾盛世、四海升平。
发布于:北京市爱配资-邯郸配资公司-配资门户平台-股票配资官方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